麻涌镇新医院工程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pdf
麻涌镇新医院工程建设项目麻涌镇新医院工程建设项目 环境影响报告书环境影响报告书 (报批稿)(报批稿) 建设单位:东莞市麻涌镇人民政府重点工程办公室建设单位:东莞市麻涌镇人民政府重点工程办公室 评价单位:广东工业大学评价单位:广东工业大学 编制时间:编制时间:2014 年年 2 月月 1 前前 言言 1、建设项目概况、建设项目概况 东莞市麻涌镇新医院工程位于东莞市麻涌镇大步村, 项目地理位置中心坐标: 北纬 23° 2 8“;东经 113°34 58“。项目总投资约 2.17 亿元,总用地面积为 41300.75m2,建筑面积为 48409m2。 设有急诊楼 (4F) 、 门诊楼 (3F) 、 住院楼 (13F) 、 医技楼 (3F) 、 后勤综合楼 (4F) 。 拟开设诊疗科目有:内科、外科、妇产科、产科、儿科、五官科、口腔科、皮肤科、预防 保健科、药剂科、检验科、病理科、中医科、理疗科、医学影像科、放射科、放疗科、核 医学科、感染科等。设有病床 350 张,医护人员 400 人,预计日门诊量 2800 人次。 2、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过程、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过程 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一般分三个阶段,即前期准备、调研和工作方案阶段,分析论证和 预测评价阶段,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编制阶段。 (1)第一阶段工作内容 我单位——广东工业大学在接受委托后,成立了环评课题组,研究国家和地方有关环 境保护的法律法规、政策、标准及相关规划等文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 、 《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以及《建设项目环境 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的有关规定,本项目需要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 我单位与项目建设单位联系,收集并研究与项目相关的技术文件和其他有关政府批 文。并进行初步工程分析。根据项目的建设内容与特点进行环境影响因素识别与评价因子 的筛选。明确评价重点和环境保护目标,确定环境因子的各项评价等级和评价标准。制定 该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方案。将本项目的建设内容基本情况印制成公告形式,在东莞 阳光网上及项目附近村委会、项目场址附近等众多行人过往之处进行第一次公告,了解与 收集当地公众对本项目建设的意见。 (2)第二阶段工作内容 组织相关环评专业人员对建设项目所在地进行评价范围内的环境现状调查。委托深圳 市清华环科检测技术有限公司对项目附近的地表水、环境空气、声环境现状进行监测。同 时对建设项目进行认真的污染源分析。根据各环境要素的具体情况结合项目的工程分析情 况,进行各环境要素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及各专题环境影响分析与评价。 (3)第三阶段工作内容 根据环境影响预测情况,提出环境保护措施,进行技术经济可行性论证,给出建设项 2 目环境可行性的评价结论。在东莞阳光网上及项目附近村委会、项目场址附近进行第二次 公示,公示的内容主要是项目的环境影响预测评价和采取的环境保护措施,同时协助业主 到项目所在地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公众意见调查,收集公众对项目的意见。编制《麻涌镇新 医院工程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进行环境影响评审及向环境主管部门报批。 具体工作程序见下图。 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程序图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程序图 3 4、关注的主要环境问题、关注的主要环境问题 关注的主要环境问题是:项目建设期的施工噪声、扬尘、水土流失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以及项目运营期产生的废气、废水、固废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5、环境影响评价的主要结论、环境影响评价的主要结论 ((1)建设期的环境影响评价结论)建设期的环境影响评价结论 项目在施工期间所产生的污染物会给周围环境造成不良的影响,特别是噪声和扬尘以 及水土流失的影响较为明显。因此,必须引起建设单位及施工单位的高度重视,按照报告 中所提的有关要求,切实做好防护措施,使其对环境的影响减至最低限度。 ((2)运营期的环境影响评价结论)运营期的环境影响评价结论 1)水环境影响评价结论 项目口腔科、病理科、检验科产生的废水废液由各科室单独收集后,交有资质单位回 收处理;食堂含油污水经隔油隔渣处理再其它生活污水经三级化粪池处理、感染科废水经 消毒和化粪池处理后,再与其医疗他废水汇合进入自建污水处理站处理达到《医疗机构水 污染物排放标准》 (GB18466-2005)预处理标准后,由专管引入市政污水管网进入麻涌污 水处理厂处理,最终排入狮子洋。项目废水排放量为 276.4m3/d,仅占东莞市麻涌污水处理 厂处理能力(3 万吨/日)的 0.92%,对东莞市麻涌污水处理厂的处理负荷带来的冲击很小; 经该污水处理厂进一步处理后,CODcr、BOD5等污染物降解明显,外排至狮子洋时,未 对纳污水体带来明显不良影响。 2)环境空气影响评价结论 本项目食堂油烟废气应经处理效率不低于 75%的油烟净化器处理达到 《饮食业油烟排 放标准》 (GB18483-2001)后经专用烟道排放,则不会对周围环境造成明显影响。 备用发电机使用燃料为轻质柴油(含硫率95 1.5 评价因子筛选评价因子筛选 根据实地调查和工艺流程分析,确定如下评价因子: 表表1-11 评价因子一览表评价因子一览表 评价要素评价要素 环境质量现状评价因子环境质量现状评价因子 环境影响预测评价因子环境影响预测评价因子 水环境 水温、pH、DO、SS、CODcr、BOD5、氨氮、 总磷、LAS、石油类、粪大肠菌群数 CODcr、氨氮 地下水 pH 值、氨氮、总硬度、高锰酸盐指数、浑浊 度、LAS、硫酸盐、总大肠菌群 / 空气环境 SO2、NO2、PM10、NH3、H2S、臭气浓度 NH3、H2S 声环境 L10、L50、L90、LAeq LAeq 固体废物 / 医疗废物等 1.6 评价工作等级评价工作等级 1.6.1 环境空气影响评价工作等级环境空气影响评价工作等级 按照《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大气环境》 (HJ2.2-2008)中的有关规定,分别计算 污染物的最大地面质量浓度占标率(Pi) ,及第 i 个污染物的地面质量浓度达标准限值 10%时所对应的最远距离 D10%,其中 Pi定义为: Pi=(Ci/Coi)×100% 式中:Pi-第 i 个污染物的地面质量浓度占标率,%; Ci-采用估算模式计算出的第 i 个污染物的最大地面质量浓度,mg/m3; Coi-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值(小时均值) ,mg/m3。 评价等级按照表 1-12 的分级判据进行划分: 表表1-12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判定依据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判定依据 评价工作等级评价工作等级 评价工作分级判据评价工作分级判据 一级 Pmax≥80%,且 D10%≥5km 二级 其他 三级 Pmax<10% 或 D10%<污染源距厂界的距离 20 根据拟建项目的工程分析,本项目运营期的废气污染源主要有厨房油烟、备用发 电机废气、地面机动车尾气、污水处理站恶臭等。本项目排放的油烟不考虑用估算模 式的计算,因为只有排放标准,没有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关于地面机动车尾气和备用 发电机废气排放是间断的,一般也不用直接参与评价等级的计算,因为评价等级的计 算对象一般为 “正常工况下持续排放的污染源” ; 而污水处理站恶臭污染物排放量较少, 类比调查可知这些污染物最大地面浓度占标率均小于 10%,影响程度轻微。根据《环 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 (HJ2.2-2008)中的有关规定,确定本项目大气环境影 响评价工作等级为三级。 确定本项目大气环境影 响评价工作等级为三级。 1.6.2 地面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地面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 按照《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地面水环境》 (HJ/T2.3-93)中的规定,建设项目地 表水影响评价等级依据项目的污水排放量、污水水质的复杂程度、受纳水体的规模及 其水质要求确定。 本项目废水排水量为 276.4m3/d,小于 1000m3/d。废水中的污染物主要是 CODcr、 BOD5、粪大肠菌群、氨氮等非持久型污染物,即污染物类型数=1,需预测的水质指标 <7 个,则项目污水水质简单。项目废水经过院内污水处理站处理达标后,通过专管引 入市政污水管网,进入麻涌污水处理厂处理后,最终排入狮子洋。狮子洋执行《地表 水环境质量标准》 (GB3838-2002)Ⅳ类水质标准,水体规模为大型。根据有关规定, 确定本项目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为三级。确定本项目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为三级。 1.6.3 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地下水环境》 (HJ610-2011)要求,地下水环境影 响评价工作等级将依据建设项目包气带防污性能、含水层易污染特征、地下水环境敏 感程度和污水排放量等要求确定。 本项目属于卫生服务类建设项目,项目建成后在运行过程中可能造成地下水水质 污染,属于《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地下水环境》 (HJ 610-2011)中的Ⅰ类建设项目。 根据项目所在地相关水文、地质勘探资料,项目建设场地的粘土层较厚(大于 1 米) ,包气带岩土的渗透系数小于 10-7cm/s,且连续分布、稳定,因此,包气带防污性 能分级属于强;项目所在地地下水类型为孔隙水,主要受雨水补给,与地表水联系密 切,属于易污染特征;项目所在地地下水不属于生活供水水源地及水资源保护区,因 21 此,敏感程度属于不敏感。 项目废水排放量为 276.4m3/d,小于 1000m3/d,排放量属于小型。废水中的污染物 为非持久型污染物,即污染物类型数=1,需预测的水质指标<6 个,则项目污水水质简 单。 综上所述,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地下水环境》 (HJ 610-2011) “表 6 I 类 建设项目评价工作等级分级”表进行判断可知,确定本项目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 等级为三级。 确定本项目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 等级为三级。 1.6.4 声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声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 按照《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声环境》 (HJ 2.4-2009)中的规定,根据建设项目 功能区类别、建设前后所在区域的声环境质量变化程度和受建设项目影响人口的数量 来确定声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 项目声环境质量执行《声环境质量标准》 (GB3096-2008)1 类、2 类和 4a 类标准。 项目主要噪声源为运营过程病患活动以及设备仪器产生的噪声,开发建设前后区域噪 声级增加小于 3dB,且受影响人口数量变化不大。按照《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声环 境》 (HJ2.4-2009)中的有关规定,确定本项目声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为三级。确定本项目声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为三级。 1.6.5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 本项目占地面积 41300.75m2,小于 2km2,项目占地类型属于一般区域,不属于特 殊生态敏感区及重要生态敏感。项目生态影响范围主要是项目用地附近,用地内不存 在珍稀濒危物种, 对项目周围物种多样性影响程度小。 根据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生 态影响》 (HJ 19-2011)中的规定,确定本项目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等级为三级。确定本项目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等级为三级。 1.6.6 环境风险评价影响评价工作等级环境风险评价影响评价工作等级 根据《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 (HJ/T169-2004)及《危险化学品重大危 险源辨识》 (GB 18218-2009)中的规定,本项目不构成重大危险源,项目所在地处于 非环境敏感区。根据《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HJ/T169-2004)评价工作 级别判定,确定本项目环境风险评价等级为二级。确定本项目环境风险评价等级为二级。 1.7 评价范围评价范围 本环境影响报告的评价范围为项目位置及其周围环境,具体范围如下: 22 水环境评价范围:水环境评价范围:项目废污水经过院内污水处理站处理达标后,由专管引入市政 污水管网,进入东莞市麻涌污水处理厂处理后,排入狮子洋。本项目水环境影响评价 等级为三级,因此地表水现状评价范围为麻涌污水处理厂排入狮子洋排污口上下游共 3km 水域。 环境空气评价范围:环境空气评价范围:拟选场址所在地主导风向为东风,次主导风向为东北风。该 项目环境空气影响评价工作等级为三级,因此,按照《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HJ2.2-2008)-大气环境》中的有关规定,评价范围的直径或边长一般不小于 5km, 该项目环境空气评价范围定为以主导风向东风为主轴的边长约 5km 的正方形,评价范 围 25km2。 声环境评价范围:声环境评价范围:根据声环境《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声环境》 (HJ2.4-2009) 中的规定,本评价噪声等级亦定为三级。评价范围为项目厂界外 200m 以内的范围。 环境风险评价范围:环境风险评价范围:根据《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HJ/T169-2004)》有关 要求,该项目评价范围距离项目源点不低于 3 公里的圆形范围。 地下水环境评价范围:地下水环境评价范围:考虑到本项目施工期对地下水的影响轻微,运行期在做好 污染防治的前提下基本不会影响地下水,因此以项目所属场地及周围保护目标为主要 评价范围。 生态环境评价范围:生态环境评价范围:根据项目选址位置实际情况,拟选取项目红线范围内为生态影 响评价范围。 本报告环境影响的评价范围见图 1-5。 1.8 评价重点评价重点 1、施工期、施工期 以施工噪声、扬尘及建筑垃圾的污染防治措施和生态环境影响评价为重点。 2、运营期、运营期 (1)项目选址的合理合法性及环保可行性评价; (2)项目运营期中产生的废水、废气、固体废物和噪声对区域环境的影响预测分 析及评价; (3)污染控制措施及技术可行性分析。 23 1.9 环境敏感目标环境敏感目标 评价范围内的主要环境敏感点见表1-13,环境敏感点分布详见图1-5。 表表 1-13 主要环境保护敏感目标主要环境保护敏感目标 序号序号 敏感点名称敏感点名称 环境功能 区性质 环境功能 区性质 规模规模 方位方位 距离(距离(m)) 保护目标保护目标 1 大步村村民 委员会 大步村 居民区 约 12000 人NW 800 2 东太村村民 委员会 东太村 居民区 约 10000 人N 1570 3 麻一村村民 委员会 麻一村 居民区 约 8000 人 WNW 1940 4 麻二社区居 民委员会 麻二社区 居民区 约 6000 人 WNW 1420 5 麻三村村民 委员会 麻三村 居民区 约 8000 人 WNW 1910 6 麻四村村民 委员会 麻四村 居民区 约 8000 人 WNW 1560 7 锦涡村村民 委员会 锦涡村 居民区 约 4000 人 E 2140 8 朱平沙村村 民委员会 朱平沙村 居民区 约 6000 人 E 2190 9 麻涌中学 学校 约 3000 学生N 1350 10 新港学校 学校 约 1000 学生N 1980 11 麻涌镇第一小学 学校 约 1100 学生N 2410 12 麻涌镇中心小学 学校 约 2000 学生WNW 2000 13 麻涌一中 学校 约 2700 学生NW 2510 14 麻涌镇国税局 机关单位约 80 人 WNW 1720 15 麻涌镇政府 机关单位约 160 人 NW 1890 16 麻涌镇地税局 机关单位约 80 人 N 2460 17 麻涌镇人力资源 机关单位约 80 人 N 2690 大气环境二 类、 环境风险 二级 18 倒运海水道 河流 --- ENE 930 水环境Ⅱ类 19 淡水河 河流 --- ESE 1100 水环境Ⅲ类 24 第二章第二章 建设项目工程概况建设项目工程概况 2.1 建设项目基本情况建设项目基本情况 1、项目名称、项目名称 麻涌镇新医院工程建设项目。 2、建设单位、建设单位 东莞市麻涌镇人民政府重点工程办公室。 3、建设性质、建设性质 该项目属于新建性质。 4、建设地点、建设地点 东莞市麻涌镇新医院工程位于东莞市麻涌镇大步村,项目地理位置中心坐标:北 纬 23°2 8“;东经 113°34 58“。项目东面紧邻东环路(正在施工) ,隔东环路为香蕉林; 南面和西面均为水塘及香蕉林;北面紧邻中心大道,隔中心大道为香蕉林。建设项目 四至图见图 2-1,周边环境现状见图 2-2。 5、项目投资、项目投资 项目总投资约 2.17 亿元,其中环保投资约 254 万元。 2.2 项目建设规模项目建设规模 总用地面积为 41300.75m2, 建筑面积为 48409m2。 设有医院楼 (4F) 、 医技楼 (3F) 、 住院楼(13F,含 1 层地下室) 、宿舍楼(3F) 。拟开设诊疗科目有:内科、外科、妇产 科、产科、儿科、五官科、口腔科、皮肤科、预防保健科、药剂科、检验科、病理科、 中医科、理疗科、医学影像科、放射科、放疗科、核医学科、感染科等。设有病床 350 张,医护人员 400 人,预计日门诊量 2800 人次。 项目主要建筑物技术如表 2-1,项目医护人员组成情况见表 2-2。 表表 2-1 项目主要建筑物技术指标项目主要建筑物技术指标 序号序号 项目项目 单位单位 数值数值 备注备注 1 总用地面积 m2 41300.75 2 建筑基底面积 m2 20405.0 3 建筑面积 m2 48409.0 / 其医院楼 m2 5652.02 日门诊量 2800 人 25 医技楼 m2 14105.96 住院楼 m2 26274.60 病床 350 张 中 宿舍楼 m2 2376.42 建成后宿舍楼可容纳 88 人 地上建筑面积 m2 46375.0 地下建筑面积 m2 2034.0 主要为设备用房 4 机动车位 个 243 地上 个 243 / 其 中 地下 个 0 5 层数 层 3~13 地上 层 3~12 / 其 中 地下 层 1 位于住院楼地下一层 6 建筑高度 m 52.80 7 容积率 % 1.85 8 绿地率 % 35 9 覆盖率 % 49.4 表表 2-2 项目医护人员组成情况项目医护人员组成情况 总人数(总人数(400)) 医护人员(医护人员(320)) 工勤及管理人员(工勤及管理人员(80)) 医师 护理人员 药剂 检验 放射 其他工作人员 管理人员 工勤人员 122 122 25 13 13 25 26 54 2.3 项目用地及平面布置项目用地及平面布置 项目建成后主要设有医院楼(4F) 、医技楼(3F) 、住院楼(13F,含 1 层地下室) 、 宿舍楼(3F) ,以及配套相应的污水处理站、发电机房、配电房、医疗垃圾暂存室、生 活垃圾暂存室等。 医院主出入口位于南侧,东侧设置次出入口,西侧为办公和宿舍出入口,西北角 为污物出口。本项目预留发展用地位于住院楼正西面。污水处理站拟设置于项目西北 侧;发电机房、配电房、医疗垃圾暂存室、生活垃圾暂存室等位于住院楼地下室。 医院楼与宿舍楼相连自东向西一字排开,医院楼位于项目南面,住院楼位于医院 楼的正北面,中间夹着医技楼。用地呈现“东医疗,西后勤”的布局模式, “一条主轴” 贯穿南北,沿主轴依次布置医院楼、医技楼、住院楼,各功能相互独立又联系便捷。 洁污路线相互分离,避免交叉感染。 项目总平面布置见平面布置图见图 2-3。 26 项目各主要楼层主要功能分布如表 2-3。 表表 2-3 项目各主要楼层主要功能分布项目各主要楼层主要功能分布 建筑物建筑物 楼层楼层 主要功能主要功能 一楼 药房、发药窗口、药调剂区、信访接待室、图书文印室、急诊急救大厅、 外科急诊、内科急诊、抢救室、感染科(肠道门诊、发热门诊) 二楼 办公室、会议室、中医科、理疗科 三楼 信息科、综合档案室、借阅室、财务办、妇产科 医院楼 四楼 办公室、会议室、接待室、休息室、学术报告厅 一楼 输液、放射科、儿科、内科、普外科、皮肤科 二楼 预防保健科、体检中心、检验科、血库 医技楼 三楼 五官科、口腔科、功能检查(医学影像科) 、腔镜中心 地下 一楼 太平间、发电机房、配电房、医疗垃圾暂存室、生活垃圾暂存室等 地上 一楼 药剂科、住院药房、中心供应区、设备房 二楼 血液透析、病理科、病案库、信息中心、网络机房 三楼 产科、手术室、值班室、办公室、 四楼 产后母婴病房、妇科病房 住院楼 五至十 二楼 儿科病房、内科病房、外科病房、综合病房、手术部 一楼 厨房、餐厅 二楼 宿舍 宿舍楼 三楼 宿舍 2.4 建设规划建设规划 项目预计于 2014 年初动工,2015 年底完工,建设周期为 2 年。 2.5 服务方式及工作制度服务方式及工作制度 项目根据具体医疗需求提供门诊、住院治疗、急救、康复等服务,24 小时为病人 提供急诊医疗服务,节假日也安排工作人员开诊。 项目医护人员总数量约为 400 人,项目设有食堂,同时宿舍主要为值班医生、护 士使用。全年工作 365 天,每天三班制。 2.6 项目主要设备项目主要设备 目前项目的主要设备还未能确定,后期才进行政府采购。在此要求建设单位日后 27 采用 PACS(医疗影像系统)并结合 HIS(医疗信息系统) ,将医学影像科(功能检查) 、 放射科等设备医疗影像转换为数字化电子讯号,直接打印输出,无需使用显影液、定 影液等,避免产生洗印废水、显影废液等。 注:项目后期采购设备时,涉及辐射影响的设备需委托具有辐射环境影响评价资 质的单位进行专章评价,本报告书不进行评价。 2.7 配套基础设施配套基础设施 2.7.1 给排水工程给排水工程 1、水源及水压、水源及水压 以市政自来水作为水源,市政常水压按 0.28MPa 考虑,地下式水箱间设置 60m3 生活用水箱 2 个,住院楼屋顶水箱间设置 30m3生活用水箱一个,宿舍楼屋顶水箱间设 置 6m3生活用水箱一个,均采用不锈钢制。 2、室外给水系统、室外给水系统 从 2 个不同的市政给水接口, 用 DN250 管分别引入本建筑区,在建筑周围内以环状 布置,供地下一层消防水池及生活水池、3 层及 3 层以下生活用水、室外消防用水等。 环网上设置室外消火栓及若干阀门井。 3、室内给水系统、室内给水系统 冷水系统:室内共分 3 个区供水。3 层及 3 层以下为 1 区,由市政管网压力直接供 水,4 至 7 层为 2 区,8 至 12 层为 3 区,2 区和 3 区由屋顶水箱直接供水。4 至 12 层 由地下水池提升入屋顶水箱后由屋顶水箱下行供水。管道最不利点处均保证最小水压 10 米。除污洗间、淋浴、拖布池住院楼病房等洗手盆,坐式大便器等配水点使用手动 开关外,诊室、诊断、手术室、检验科、医生办公室、护士室、治疗室、无菌室和公 用卫生间大小便器及洗脸盆,均采用自动感应开关。空调用水储存在消防水池,由空 调给水泵提升到屋顶消防水箱,消防水箱储水位消防用水与空调用水合用。 热水系统:热水采用全日供应方式,供病房及门诊医技的淋浴、刷手及部分医疗 功能房洗手盆。热水分 3 个区,3~7 层为 1 区,8~10 层为 2 区,11 至 12 层为 3 区。采 用集中加热方法,热源采用太阳能+空气源热泵+电热水器联合供热水方式。空气源热 泵机组设置在住院楼和宿舍楼屋顶。 住院楼屋顶水箱间设置两个 25m3的恒温水箱和一 个 30m3的集热水箱,4 层屋面设置两个 30m3集热水箱;宿舍楼水箱间设置两个 9m3 28 恒温水箱和一个 9m3的集热水箱,恒温水箱和集热水箱都是不锈钢水箱。热水管道和 设备保温均采用硬聚氨脂泡沫塑料。管材采用不锈钢管。手术室的热水供应采用双水 源双热源,并应设有温控稳压装置,手术室热水温度为 30~35℃。洗婴池和游泳池热水 供应设置温控稳压装置,热水温度为 35℃。 开水系统:住院部开水间设电热式开水炉供应开水,其用电量均为 6KW,水源来 自相应各区生活给水系统,门诊区设桶装直饮水供应饮用水,由院外生产商供应。 4、排水系统、排水系统 本工程排水系统采用雨、污分流制。 本项目于西北侧新建污水处理设施一座,采用“水解酸化+接触氧化+消毒”处理 工艺,项目废水进入自建污水处理站处理达到《医疗机构水污染物排放标准》 (GB18466-2005)预处理标准后,由专管引入市政污水管网,经市政管网进入东莞市 麻涌污水处理厂处理后,最后排入狮子洋。 初期雨水经雨水干管排入收集池消毒后外排。 2.7.2 消防系统消防系统 1、消防用水量、消防用水量 室外消火栓用水量为 20L/s,一次火灾延续时间 2 小时,一次灭火用水量 144m3。 室内消火栓用水量为 30L/s,一次火灾延续时间 2 小时,一次灭火用水量 216m3。自动 喷水灭火系统用水量按中危险 I 级计,用水量为 27.73L/s,一次火灾延续时间 1 小时, 一次灭火用水量 100m3。本项目设有 2 处消防水池,分别位于住院楼楼顶 36m3、住院 楼地下室 656.2m3。 2、室外消防系统、室外消防系统 从 2 个不同的市政给水接口,用 DN250 管分别引入小区,并以环状布置。此环为 生活、消防合用系统,环上按消防规范及使用要求设置室外消火栓。环网上设施阀门 井若干,将管网分成若干独立段,以保证管线检修时确保消防与生活用水的安全性和 可靠性。室外消火栓按保护半径 150m,间距不超过 120m 布置。 3、室内消防系统、室内消防系统 各层均按规范设有室内消火栓,其压力和流量均由设于地下室消火栓水泵保证, 栓口动压力大于 0.5MPa 处,采用减压孔板减压。初期消防水量和压力由住院楼屋顶水 29 箱及相应气压设备保证。 在公共活动用房、走道、办公室和病房、治疗间均设自动喷水喷头,其中病房和 治疗区均设置快速相应喷头。系统流量和压力均由设于地下室水泵保证,初期自喷水 量和压力由住院楼屋顶水箱及相应稳压设施保证。 地下室发电机房、变配电房、地上档案库、贵重设备房均设置七氟丙烷气体灭火 系统,各层均按灭火器设置规范设置磷酸铵盐干粉灭火系统。 2.7.3 室内制冷采暖措施室内制冷采暖措施 本项目中心供应、小手术室、血库、产房、NICU、IUC、手术室为净化区域,采 用集中供冷、热,设计中央空调系统,空调水系统采用一次泵变流量 4 管制方式;除 上述净化区域以及感染科诊室和病房外的其他区域,也采用集中供冷、热,设计中央 空调系统,空调水系统采用一次泵变流量 2 管制方式;感染科诊室和病房采用独立一 套的集中供冷、热,设计中央空调系统,空调水系统采用一次泵变流量 2 管制方式。 冷源采用 4 台风冷螺杆冷热水机组。供、回水温度分别为 7℃、12℃。热源采用其 中 2 台风冷螺杆冷热水机组的热回收热量作为热源,供、回水温度分别为 45℃、40℃, 热回收量已经大于热量需求,多余的热量通过风扇排走,另外 2 台可作热源备用机组。 冷热水系统均采用密闭式机械循环,热水管与冷水管独立分开。冷(热)水系统均采 用高位屋顶膨胀水箱定压、补水方式。系统水泵入水端设物化全程处理器,以利于系 统的过滤、防垢、杀菌。 2.7.4 室内通风消毒系统室内通风消毒系统 小型诊室、办公、病房、门厅、候诊、药房等采用风机盘管加新风、排风系统。 采用集中的新风系统,新风经机组集中处理后经新风竖井送至各空调区域。排风自各 空调区域经竖井回至新风机组热交换后排至室外。每个空调区域的新风和排风各设一 个机械式定风量阀,解决风系统平衡问题。较大空间区域采用低速单风道全空气系统, 采取上送上回方式。负压病房采用全新风/排风系统,新风/排风均经过高效低阻过滤器 处理后进入和排出房间,并在送风管上设置与压力无关的定风量风阀精确控制房间的 风量,形成规范规定的气流组织及压力梯度,确保安全性。为防止交叉感染,空调回 风口设置光氢离子空气消毒净化器,从而消除多数依附于微尘和飞沫之上的细菌和病 毒。切断其传播途径。 30 地下室各设备房根据功能按防火分区设置机械通风系统;浴厕、公共厕所均设置 机械排风系统,该部分排风经竖向排风并道排至楼顶屋面、高空排放;药房等有异味 产生的房间设有机械排风系统,该部分排风机吸入端均设电子消毒净化器,过滤后经 竖向排风井道排至楼顶屋面、高空排放;各空调区域均设置集中的机械排风系统,以 保证新风的送入。 感染科诊室和病房应设置独立的通排风系统,新风需经过高效低阻过滤器处理后进 入房间,排风经空气消毒机(或过氧化氢气溶胶喷雾)消毒处理后引至顶楼高空排放; 通过设计通排风系统保持不同区域的压力梯度,实现从清洁区→半污染区→污染区的定 向气流。 2.7.5 医院洗衣方式医院洗衣方式 本项目不设置洗衣房,院内的衣物不在院内洗涤,全部委托专业公司代为洗涤。 洗衣流程为:污衣收存→专业公司上门收取衣物→运输→消毒→洗涤→烘干→熨烫整 理。 收集:医护人员的白大衣、制服、被服严格与患者的病服及被服分开;医用被服、 衣物均采用一次性密封双层包装袋统一收集,收集后摆放至各楼层的污物暂存区,污 物区内设有紫外线灯消毒。 运送:运输车辆定期消毒,干净被服、衣物不与脏被服、衣物同车运输。 消毒:温度不小于 80 摄氏度,保持至少 10 分钟;使用含氯消毒剂,洗涤溶液活 性氯浓度不低于 200PPM;使用过氧乙酸消毒剂,洗涤溶液过氧乙酸浓度不低于 200PPM;被服、衣物在洗涤消毒后的技术指标:细菌数量小于 12CFU/25cm2。 洗涤:医护人员的白大衣、制服、被服严格与患者的病服及被服分开洗涤。了解 各种衣物、被服的面料、质地。根据不同面料、不同质地的,采用不同的洗涤材料清 洗,保证被服及衣物的洗涤效果,耐久和应用。 烘干:将洗好的脱水了的衣物放进衣物烘干箱内进行烘干。 熨烫整理:熨烫整理过程中要求对洁净被服、衣物进行品检,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对于带有不同污渍需要回洗的被服、衣物,要针对其污渍的特点使用相对应的回洗方 法和去渍手段。 31 2.7.6 医院医疗用气体设计医院医疗用气体设计 本项目医用气体系统包含氧气系统、正负压缩空气系统、二氧化碳系统、氩气系 统、笑气系统。 氧气系统、正负压缩空气系统急诊 ICU、急诊手术室、ICU 和中央手术部,作为 一级用氧。住院楼,作为二级用氧。 二氧化碳、氩气、笑气采用自动切换汇流排向手术室供气,二氧化碳采用 3+3 汇 流排一台,氩气采用 3+3 汇流排一台,笑气采用 5+5 汇流排一台,汇流排统一放置在 手术室设备层气瓶间内。 2.7.7 供配电方案供配电方案 一级负荷:消防电梯、消防水泵、防排烟风机、防火卷帘门等消防用电设备和火 灾自动报警装置、应急照明,急诊部、手术室,介入治疗用 CT 及 X 光机扫描室、病 理切片分析室设备及照明电源,百级手术室空调、网络机房设备电源、走廊的照明用 电,ICU 重症监护、分娩室、婴儿室、血库的电力和照明用电等;主要业务和计算机 系统用电,安防用电,医梯、客梯等设备用电。其中重要手术室医用用电设备、ICU 重症监护等涉及患者生命安全的设备及照明为一级负荷中特别重要负荷。 二级负荷:非百级手术室、静脉配置中心等区域净化空调设备负荷,肢体康复病 房照明、压缩及真空机房、检查用 X 光机等用电负荷。 三级负荷:除一级负荷与二级负荷以外的其他负荷。 本工程用电负荷较大,负荷类别较高。为保证供电的可靠性,采用两独立 10KV 高压电源供电,两电源同时工作互为备用。两路电源采用单母线分段、中间设母联开 关的运行方式。当一路电源检修或故障时,另一路电源应供全部负荷。 为满足消防负荷及医院中药负荷的供电可靠性,设置柴油发电机组: 800KW/1000KVA。特别重要负荷除由上述电源供电外,就地采用 UPS 或 EPS 应急电 源柜提供一路第三低压电源。 2.7.8 防雷和接地保护防雷和接地保护 本工程属第二类防雷建筑。在建筑物屋面设避雷带(或利用金属网架)防直击雷, 高层建筑设防侧击雷。利用建筑结构柱内主筋作引下线;利用结构梁板及基础桩基钢 筋作接地装置。 32 高压配电设备采用过电压保护和防雷保护;弱电设备设置防感应雷措施。医疗设 备设防电击保护措施。 低压配电系统采用 TN-S 系统。普通插座回路均设漏电保护。各设备管道进户处设 总等电位连接;卫生间、ICU 监护室等特殊用途处设局部等电位连接。 采用联合接地方式,接地电阻不大于 1 欧姆。特种医疗设备及弱电系统需有特殊 接地处理。根据医疗及诊断设备的使用功能要求,采取相应的接地保护型式。 2.7.9 火灾自动报警和消防联动控制系统以及广播系统火灾自动报警和消防联动控制系统以及广播系统 本工程为一级消防保护建筑。设置总线制智能型集中报警和联动控制系统。消防 控制中心设置在首层。在各层设火灾复示屏。 设置紧急广播系统。火灾时消防联动控制,向相关区域播出紧急广播、疏导交通 和指挥扑救。平时可作为医院内公共区域的背景音乐和公共广播,进行业务、宣传、 环境和其他广播。 2.7.10 呼叫系统呼叫系统 各层住院病区均设置电脑呼叫应答系统,具有双向通话,床位显示,重病号越位 显示,独立呼叫互不干扰的功能。病区护士值班室配置主机,具有床位、时间显示和 复位功能;各病床设呼叫分机。采用总线制布线方式。 呼叫系统考虑与联网通讯接口,以便通过计算机网络联网管理。 2.7.11 结构化综合布线系统结构化综合布线系统 本工程采用光纤与铜缆昆合的综合布线系统。语音主干采用大对数电缆,数据主 干采用光纤,终端配线均采用六类八芯四对双绞线,以适应信息点使用功能的变换。 在一些必要的场所(如示教室、远程治疗室) ,设置光纤到室、桌面,以支持电视会诊 和远程医疗、教学的需要。必要的手术室等处设置视讯摄像机。 医院内各办公室、诊室、病房、会议室等均设电话终端。公共场所配以投币或 IC 卡电话。 医院设计算机网络系统。在办公区、诊室、挂号收费取药等处、行政办公室、部 分手术室、会议室设置信息终端,以实现医院无纸化的目标。 33 第三章第三章 污染源分析污染源分析 3.1 施工期污染源分析施工期污染源分析 项目预计总的施工时间为 2 年,施工人数为 100 人。本项目施工期场地内不设住 宿营地,施工人员在附近村庄食宿。 3.1.1 水污染源分析水污染源分析 项目施工人员因在附近村庄食宿,因此施工现场产生的生活污水量很小,经化粪 池处理后用于周围香蕉林农灌。因此施工期废水污染源主要是施工产生的废水。 施工废水主要包括开挖产生的泥浆水、机械设备运转的冷却水和洗涤水、施工机 械运转与维修过程中产生的含油污水、运输车辆的冲洗水,此外还有暴雨地表径流冲 刷浮土、建筑砂石、弃土等夹带大量泥砂、油类等污水。 根据《广东省用水定额》 ,房屋建筑工程建筑工地用水指标 3.28L/m2·d,本项目建 筑面积 48409m2,产污系数以 80%计算,施工废水产生量约为 127.33m3/d。 施工废水的特点是悬浮物含量高(多为泥砂,易于沉淀) ,含有一定的油污(石油 类污染物排放浓度及其排放量与施工管理及机械养护关系密切) 。据类比调查,施工废 水的悬浮物浓度约为 1500~2000mg/L、石油类浓度约 6-10mg/L,肆意排放会对周边河 道造成污染,必须妥善处置,施工废水应经就地建设的临时沉淀收集储水池处理后, 回用于建筑施工场内抑尘洒水。 3.1.2 大气污染源分析大气污染源分析 1、施工期扬尘、施工期扬尘 本项目施工扬尘量参考《关于深圳市建筑施工扬尘排放量计算方法的复函》(环函 [2012]174 号)里所述的方法进行计算。 建筑施工扬尘是指工程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对大气造成污染的悬浮颗粒物和可吸入 颗粒物等一般性粉尘,包括:砂石、灰土、灰浆、灰膏、工程渣土等物料。 扬尘排放量核定按物料衡算方法进行,即根据建筑面积(市政工地按施工面积)、施 工期采取的扬尘污染控制措施,按基本排放量和可控排放量分别计算。 W = WB + WK WB = A × B × T 34 WK = A ×(P11 + P12 + P13 + P14+ P2 + P3)× T 式中:W——建筑施工扬尘排放量,吨; WB——基本排放量,吨; WK——可控排放量,吨; A——建筑面积,万平方米; B——基本排放量排放系数,吨/万平方米·月; P11、P12、P13、P14——各项控制扬尘措施所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