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区油茶栽植技术.pdf
安徽农学通报,Anhui Agri. Sci. Bull.2012,18(24)120 徽州区油茶栽植技术 程开云 (黄山市徽州区潜口镇林业站, 安徽黄山245900) 摘 要: 油茶产业发展潜力大、 前景好, 加快油茶经济的发展, 有利于调整林业结构, 促进农民增收。 对徽州区油茶 栽植技术进行了简述, 主要包括: 栽植地的选择、 挑选良种、 苗木培育、 苗木栽植、 抚育管理及病虫害防治等, 为进 一步提高徽州区油茶栽植效益提供参考。 关键词: 油茶; 栽植技术; 徽州区 中图分类号 S794.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2)24-120-002 油茶树因其种子可以榨油供食用而得名, 是我国特有 的一种纯天然高级油料树种, 是世界四大木本油料之一。 茶油营养丰富, 是优质的保健食用油, 同时也可用于工业, 有较高的经济价值。 黄山市徽州区由于其自然条件适宜, 历来有栽植油茶的传统。 近年来, 徽州区充分利用各种形 式广泛宣传油茶的优势和前景, 以项目为载体建立了大规 模的油茶基地, 以科技为支撑引进和培育优良品种, 加大 对油茶的投入, 增加油茶的附加值, 大力发展油茶产业。 现 将徽州区油茶栽植技术要点简述如下: 1 栽植地的选择 油茶性喜暖怕寒, 适宜的年平均温度为16 ~ 18℃。 普 通的油茶在生长过程中需要充足的水分, 故而要求年降雨 量一般在1 000mm以上; 喜酸性和微酸性土壤, 因为主根较 长, 最好选择较为深厚的土壤。 根据油茶的特性, 本区适宜 油茶生长的栽植地应选择在海拔100 ~ 150m的阳坡, 且要 选择结构良好、 养分丰富的深厚土壤。 在造林前一年的夏 季和秋季, 应该精细整地。 如果是山区, 在整地的前一年还 应进行砍山、 炼山, 为造林做好准备工作。 2 挑选适合本地的良种 我国根据果实成熟期的时间先后, 将油茶分为4个基 本的品种群, 其中包括秋分籽、 寒露籽、 霜降籽和立冬籽。 我国大部分地区包括徽州区栽植的品种基本都属于霜降 籽。 在品种的选择上, 应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 选择出适合 本地的良种。 黄山市林科所经过十几年的实践检验, 选育 出徽州大红、 徽岩74-18、 徽岩74-21等优良品种, 具有产量 高、 抗病能力强等特点, 是适合大面积推广的优良家系。 由 中国林科院亚热带林业实验中心选育的优良无性系GLR长 油1-18号, 经济寿命长, 产量高, 亦可引种种植。 在确定油 茶的品种之后, 应把好选种关, 选取颗粒饱满、 带有光泽、 没有病斑、 种壳呈黑褐色的种子。 3 苗木培育 3.1 培育实生苗 对于一些优良家系和优良杂交结合的实生子代, 可以 采用实生苗木造林, 将油茶种子以条状点播的方式直播于 苗床, 播种的密度在2万粒/667m2左右为宜, 苗高10cm左右 时追1次氮肥, 当长出3 ~ 5片真叶时用铁铲斜插切断主根 促进侧根生长, 在1 ~ 2年之后以裸根苗出圃进行栽植。 3.2 扦插苗培育 扦插繁殖应选取长势良好、 通直粗壮、 腋芽健全、 叶片 完整的一年生以内的春梢或夏梢作插穗, 用锋利的刀片从 腋芽上方2mm处削穗, 末端切口削成45°的斜面。 削穗的 过程要注意保湿, 避免损伤芽、 叶。 为了减少水分的流失, 扦插后必须设置阴棚。 夏季和秋季均可进行扦插, 但是以 夏插最为适宜。 3.3 培育嫁接苗 一般可采用 “芽苗砧嫁接法” , 采穗时选择芽叶饱满、 没 有病虫害的枝条, 运送过程中注意保持苗木的水分, 运至 育苗地之后, 可以先将穗条暂时插入沙床或地窖以保湿。 等到种砧长至4cm左右, 接穗呈现半木质化的时候, 即可以 进行嫁接。 在砧苗的子叶上方2cm处切断, 在切口处纵向 切一个1.3cm左右的切口, 再将接芽下方削成长1.2cm的楔 形, 将接穗的下端插入砧木的切口中, 并将接口处捆扎紧。 嫁接好的苗木以6万株/667m2左右的密度尽快栽植入苗床, 栽后立即浇1次透水。 嫁接前要搭建好遮阴棚, 嫁接之后也 要注意及时喷灌和排水, 合理追肥以及病虫害的防治。 4 苗木栽植 油茶属于常绿阔叶树种, 由于幼苗具有主根长而侧根 少的特点, 所以大晴天和旱季不宜进行起苗造林。 起苗时 机的选择对于油茶来说尤为重要, 晴天与雨天造林成活率 大不相同。 徽州区春季多雨, 土壤湿润, 空气湿度较大, 在 芽将要萌动之前选择阴天或小雨天气造林成活率最高。 油 茶苗木的栽植要遵循 “三埋一提三踩” 的原则。 为了根系能 够尽快恢复, 一定要做到栽紧踏实。 5 抚育管理 幼林期时, 为了避免杂草争夺幼林的养分, 每年应进行 2 ~ 3次的中耕除草。 到了油茶最有价值的成林阶段, 每年 作者简介: 程开云 (1978-) , 安徽徽州人, 大专, 助理工程师, 从事林业科技推广与服务工作。 收稿日期: 2012-11-17 第18卷24期 121 至少要进行1次除草, 每隔3年要深挖1次, 以疏松土壤, 促进 根系的呼吸。 除草的时候要配合进行清理, 清除林地的枯枝 烂叶和病虫害枝, 防治病虫害的蔓延。 为了进一步促进油茶 的生长, 还应根据土壤的肥力、 树龄、 树势、 结果量等进行合 理的施肥。 秋冬季节以有机肥为主, 春夏季节则可以施速效 肥。 氮肥施用10 ~ 15kg/667m2、 磷肥施用30 ~ 50kg/667m2、 钾肥施用10 ~ 20kg/667m2, 若是施用复合肥或土杂肥则约 施用300kg/667m2。 另外, 还要控制油茶林的密度, 苗木过 密或者是过于稀疏均会影响产量, 一般来说以70 ~ 90株 /667m2为宜。 对密林要进行疏伐, 以增加透光, 促进苗木生 长。 如果苗木过疏, 林间有大于3m×4m的空地, 应选用3~4 年生的良种嫁接大苗及时进行补植。 同时还应对油茶树进 行整枝修剪以优化树形, 促发新枝, 提高产量。 6 油茶病虫害防治 6.1 病害及其防治方法 现阶段已经发现的油茶病害有20多种, 对林木生产危 害较大的主要有炭疽病、 软腐病和烟煤病等。 对于油茶病害 应该以防为主、 防治结合, 要加强对油茶林的管理和抚育, 注意及时清理枯枝烂叶等各种垃圾, 及时进行修剪保持林 内透光通风, 合理增施各种肥料为林木提供生长所需的养 分, 提高植株的抗病性。 对于有病害发生的林区, 在早春时 节新梢生长之后, 应该施用1%的波尔多液进行保护, 防止 未患病植株被侵染。 植株发病初期可以用0.3波美度的石硫 合剂或50%托布津可湿性粉剂500 ~ 800倍液进行防治。 6.2 虫害及其防治方法 对油茶危害较大的害虫主要有油茶蓝翅天牛、 油茶尺 蠖、 油茶蛀茎虫和茶毒蛾等。 为了预防虫害, 在冬垦的时 候应该注意消灭害虫的蛹和幼虫, 夏季可以用灯光诱捕毒 蛾, 或招引益鸟来对害虫进行捕食, 还可以施用白僵菌或 苏云金杆菌, 让害虫染病死亡。 一般情况下, 尽量避免使 用大规模的药物防治, 以免影响油茶的质量或造成农药残 留。 如果虫害成灾, 则可以用农药结合生物措施进行防治, 但是要注意选用低毒农药。 7 结语 目前, 徽州区乘着新世纪的东风, 抓住 “油茶热” 的大好 时机, 加快发展油茶产业, 积极营造 “绿色” 银行。 只要学习 了先进的经验, 采用了新技术, 切实采取各项有力措施, 定 能促进徽州区油茶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增加林农的收入, 建成富裕美好的新徽州。 参考文献 [1]曾红梅, 曾利君. 油茶栽植要点[J].广东科技, 2011(10). [2]林经济.油茶新造林技术要点[J].湖南林业, 2010(1). [3]王冬梅, 刘伴琴, 丘秀芳. 优质油茶繁育及栽植技术[J]. 现代园艺, 2007 (8) . (徐世红编、 校) (上接103页)百kg籽粒吸氮量 (y1) 、 氮肥利用率 (y2) 均与 产量 (x) 呈正相关关系, 回归方程为y1=0.0 054x+0.0 855, R2=0.6 302*; y2=0.1 122x-11.947, R2=0.5 799*。 根据方程 计算出不同产量级差下的小麦百kg籽粒吸氮量和氮肥利 用率, 见表5。 2.4 小麦施氮量 根据土壤供氮量、 百kg籽粒吸氮量、 氮肥利用率等参 数, 采用斯坦福公式计算出不同基础地力、 不同目标产量 下的所需施氮量 (见表6、 表7、 表8) 。 3 小结与讨论 (1) 与常规施氮处理比较, 精确施氮处理增产效果明显, 产量提高6.2% ~ 7.6%, 效益增加60.6 ~ 71.8元/667m2。 穗数 多是小麦增产的主要因素。 (2) 无氮处理基础产量 (x) 与 百kg籽粒吸氮量 (y) 呈正相关关系, 不同土壤类型的回归方程如下, 水稻土 y=0.0 022x+1.3 293, 沿海潮土y=0.0 022x+1.3 004, 沿江潮 土y=0.0 023x+1.2 744。 不同类型土壤供氮能力有差异, 水 稻土、 沿江潮土、 沿海潮土土壤供氮量分别为6.37、 5.57、 6.02kg/667m2。 (3) 在300 ~ 500kg/667m2产量条件下, 小麦百kg籽粒 吸氮量 (y1) 、 氮肥利用率 (y2) 均与产量 (x) 呈线性正相关, 回归方程y1=0.0 054x+0.0 855, y2=0.1 122x-11.947。 (4) 目 标 产 量400、 425、 450、 475 kg/667m2时, 所 需 施 氮量分别在9.0 ~ 14.0、 11.5 ~ 16.1、 13.8 ~ 18.1、 15.9 ~ 19.9kg/667m2。 (5) 试验只对土壤类型进行了分析, 不同土壤肥力水平 下的土壤供氮量等参数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 考 文 献 [1]李庆逵, 朱兆良, 于天仁, 等.中国农业持续发展中的肥料问题[M]. 南昌: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7: 6-11. [2]黄明蔚. 稻麦轮作农田系统中氮素渗漏流失的研究[J].环境科学 学报, 2007, 27(4):629-636. (徐爱民编、 校) 程开云 徽州区油茶栽植技术